“趁热吃”可诱发食管癌!这些生活常见习惯,悄悄埋下了疾病的种子

发布时间:2022-08-31作者:设置

“医生,我这个病是怎么得的啊?平时我身体挺好的啊,从来没住过院。” 

很多人去医院看病时,总会不自觉地问医生这样一句话。

其实,哪会有突然出现的病,很多疾病背后都藏着一个或者多个持之以恒的习惯而已。


这些疾病背后不良的生活习惯,

你中了几个?

有则改,无则预防!





1. 消化性溃疡——不规律吃饭


不按时吃饭,胃酸没有及时被食物中和,高酸状态容易导致消化性溃疡。吃饭不规律容易造成这样的情况,胃液已经分泌了很多,但是胃里面却并没有食物,导致胃液会直接侵蚀胃黏膜,时间久了就容易引发胃溃疡。


建议:早上7点-8点吃早餐最合适,因为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;早餐与中餐以间隔4-5小时左右为好;晚餐时间最好放在晚上6点-8点,晚上9点后避免进餐。如果实在没办法按时吃,稍微晚一点,也还是要吃点容易消化的食物。


2. 心律不齐——熬夜晚睡


持续熬夜,高强度长时间工作,容易诱发心律不齐。虽然白天也有时间补觉,也很难缓过来。

最关键的还是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。这种夜以继日的工作节奏就像原地倒时差,我们能倒过来,心脏却倒不过来,最后就乱了、坏了。

建议:有些心律不齐不是病,它没有器质性心脏病,而是因为不适当的生活行为方式诱发了心律不齐,只要作息规律、劳逸结合,戒烟、咖啡,就能好转。


3. 干眼——总看手机、过度用眼


过度依赖手机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。其中毋庸置疑的是容易导致眼疲劳,诱发眼部疾病。手机屏比较小,手机离眼睛距离较近,使用时间过长,容易让眼睛产生疲劳,加上因为眨眼次数减少,导致泪液大量蒸发,容易导致干眼症。

建议:一般看手机30分钟就需要远眺;日常可以选择多吃一些黄色蔬菜;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玩手机;提醒自己多眨眼睛,让眼球获得滋润;眼睛疲倦时可以按摩眼眶骨以帮助泪腺的分泌;或是用一条温毛巾热敷一下眼睛,大概5分钟就好。


4. 高血压——吃得太咸重口味


大约50%的高血压和33%的脑卒中是高盐饮食导致的,高盐(钠)饮食可导致高血压、脑卒中、胃癌、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。

对于高血压,减少食盐摄入是最简单的降压方法。

建议: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。除了家庭烹调用盐外,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要格外引起重视,挂面、薯片、薯条、豆制品等零食中的钠含量不容小觑,适当少吃。适当多吃富含钾的新鲜蔬菜水果。


5. 痔疮——久坐不动


很多白领年轻人长时间久坐处于一个姿势,会导致肛门局部血液回流减慢,血液循环受阻,形成痔疮。

久坐、熬夜、饮食不节制的人群是痔疮的高发人群。

建议:每半小时站起来活动下,运动是预防痔疮的最佳方法之一;不要憋便;便后及时清洗肛门,防止残存大便污染;忌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。


6. 肺癌——吸烟


吸烟是导致肺癌高发的首要因素。吸烟造成的肺部问题或者其他慢性病,会在大量吸烟后的20、30年才显示出来。

当然,空气污染、精神因素、厨房油烟等也存在一定的影响。

建议:戒烟,拒绝二手烟。


7. 肝癌——发霉食物


预防肝癌,重要的是防止发霉食物的摄入。在我国肝炎是患肝癌的第一大原因,而第二大诱因黄曲霉毒素容易被忽视。

建议:花生米有“哈喇油”味道时扔掉,因为一旦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就非常难被清除;大米也建议随买随吃,不要长时间、大批量的在家储存,一旦受潮就非常容易发霉;洗完的筷子小头朝上大头朝下,让它晾干,以免潮湿发霉。


8. 牙周疾病——不好好刷牙


不好好刷牙,甚至不刷牙,24小时口腔就会附着致病性的菌斑。如果一天一夜不刷牙,在牙面上附着的菌斑就已经有致病性了。而口腔疾病中最常见的两大疾病——龋齿和牙周疾病都与牙菌斑有关。

建议:最好早晚各刷牙一次。正确的刷牙方式是顺着牙齿的缝隙竖着刷,或者小范围震颤刷。坚持刷牙也可能有牙结石,最好每年一次到正规医院做口腔检查,除去牙结石。


9. 食管癌——烫食、趁热吃


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,很多地区的人们爱喝热茶、吃生滚粥,食道黏膜正常耐受温度在40℃-50℃,超过这一范围就容易发生损伤,造成破损、溃烂等机械损伤。虽然黏膜上皮有增生和修复功能,损伤后会自行恢复,但长期反复刺激会导致黏膜慢性损伤,可能诱发癌变。

此外,烧烤、熏制食品、油炸食品等含有很多亚硝酸盐,吃太快、吸烟喝酒等习惯也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。

建议:不要常吃过烫及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;不吸烟少喝酒;清淡饮食,少吃腌制食品;细嚼慢咽对食道的保护很重要。


10. 腰肌劳损——长时间跷二郎腿


跷二郎腿会导致骨盆倾斜,腰椎承受压力不均,造成腰肌劳损,同样也会导致腰椎间盘受力不均,长时间这个姿势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因素。特别是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,常跷二郎腿容易形成驼背和脊柱弯曲。

建议:平时尽量不要跷二郎腿,坐下时保持骨盆端正,使腰椎受力均匀。



(本文转自山东疾控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,请及时告知我们,我们将在12小时内删除)



返回原图
/